


2021年開封大學職業(yè)教育活動周活動——每日一品《陶倉樓》賞析 |
|
藏品名稱:彩繪陶倉樓 年代:漢代(公元前202年——公元220年) 規(guī)格:高147cm 寬80cm 深39cm 窯口:河南窯 龐學元先生、李電萍女士捐贈 漢代彩繪陶倉樓是開封大學大觀藝術博物館的重要藏品之一。該陶倉樓由院落、主樓兩部分組成。主樓共五層,底層用于存放糧食,上層則用于居住,是一種綜合性建筑。陶倉樓底部兩層是一個整體,出于糧食存儲對封閉性的要求,底部的一層沒有門,只在二層開有幾個通風孔便于谷物存放與防潮。陶倉樓上層可住人,有寬大的門窗以滿足居住者的需求。三、四層的圍廊外,雕刻有幾何圖案。一個人俑端坐在陶倉樓四層的窗戶邊,向往張望,這就是陶倉樓的主人。五層是閣樓,樓頂站立著一只鳳鳥。樓前用墻圍成院落,院落門口是一個佃農陶俑和一只臥姿陶狗。佃農陶俑正背著麻袋跨門而入,準備往陶倉樓里存放糧食。陶倉樓各層主體、屋檐、院落等均可拆卸,這就大大減少了搬運放置對樓體的損壞程度,但其組合起來卻是嚴謹周密,渾然一體。 多層倉樓在漢代是財富的象征。在這一時期,隨葬的陶制的倉樓、作坊、樓閣和院落十分流行,出土的建筑模型少則二三層,多則七層。漢代受“事死如事生”思想的影響,崇尚厚葬。當時的人們在死后大都要將自己生前的衣、食、住、行投入陰曹地府繼續(xù)享用,特別是將地面的建筑制作成小的模型隨葬于墓中。根據(jù)漢代樓閣隔層間距來推算,五層陶倉樓的高度實際可高達20米。 陶倉樓作為漢代建筑的實物模型,再現(xiàn)了漢代真實的生活場景。它以其古樸的造型,雄偉的氣勢體現(xiàn)了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燒造技藝。其造型設計與使用功能的統(tǒng)一,反映了漢人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取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