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參加本次龍鱗南宋官窯研學,家鄉河南汝窯故里的朋友,分享兩張圖片給大家。是河南開封大學大觀博物館的展品。一件是官窯梅瓶(殘),未具體說明是南宋官窯還是未被考古發現確證窯址的北宋官窯?另一件是汝窯茶盞(殘),從器型看,應該是茶盞的座托(中空),而非茶盞。
這兩件展品,給我們最大的視覺沖擊,就是幾乎都是白色的修補石膏,原器的瓷片,幾乎看不到了。只剩極少一點,準確地講,就是兩個瓷片。

鑒于汝窯、南宋官窯的珍稀度,不同于普通瓷器。原器殘片保留達到30%-40%以上,即可視作殘器。而原器殘片達到80%以上,一般已經可以視作完整器。事實上,國際一些高價拍品,也多少有殘損修補的。
在浙江杭州的南宋官窯博物館里,我們也同樣能看到若干修復件,大部分是白色石膏,只有少數幾個原器瓷片的展品。也是為了讓觀眾明白原器型的樣子。
作為大學博物館,以研究價值為第一,用兩個瓷片修復出原來的器型,有助于同學們與參觀者認識了解器物的原始造型與功能,價值在此。
盡管如此,我們也對開封大學博物館的做法表示支持與贊賞。寧可放這樣的真品瓷片修復件,也絕對不放一件新燒的完整仿品,用所謂宋韻,來偷換概念,用假古董誤導觀眾們對真正宋代皇家青瓷的認知與理解。這是堅持學術學則的表現。
北宋故都的大學博物館,尚且只有為數甚少的汝窯、官窯瓷片收藏,珍視修復展出。這種現象說明什么?充分說明汝窯與南宋官窯瓷片標本的珍稀與難得。學校單位審批流程申請幾千上萬元買個瓷片,恐怕也非易事。
所以,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了官汝瓷片。收藏圈真正敢于幾千元買個瓷片標本的,已經超越絕大多數人了。敢上萬元買一個瓷片標本的,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了。這一點,相信圈內朋友自有體會。
而對于玩宋瓷標本的收藏愛好者們來說,瓷片是瓷片,不會為了一兩個瓷片去用石膏修復。保留原器殘片相對多一點的,才有修復價值。角度不同,價值的視角也不同。
作為龍鱗南宋官窯專題研學的老師,立足南宋皇都杭州本土研究南宋三十年的學者,清波門先生的理念,特別注重保持瓷片標本與殘器的原汁原味,基本上不會主動去用白色石膏進行大面積殘缺部分的修補。
歷史形成的殘缺,是什么樣子,就讓它繼續保持什么樣子。至于原初的器型是什么?功能為何?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研究的意義所在。要達到只憑一塊瓷片,就能基本準確判斷出是什么器物、什么功能、燒造工藝、使用場景等綜合歷史信息的境界,這才是真正考驗與培養鑒定眼力的地方。(完)
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1Fg-UmTGLH3J24yjRyocG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