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開封大學物聯網專業師生赴大觀博物館開展實踐教學 |
|
2025年5月20日,開封大學智能制造學院物聯網專業2024級1班、2班共97名學生,在計算機系教師王海翔的帶領下,赴大觀博物館開展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與實踐活動,使學生們直觀理解物聯網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實際應用。
——大觀博物館介紹
活動伊始,王老師以沉穩而清晰的嗓音向同學們介紹了大觀博物館的歷史由來。他提到,開封大學大觀博物館始建于2015年,場館總面積1600平方米,包括實體館和網絡館兩部分,其中實體館內展出新石器到明清時期藏品1200余件。
——王海翔老師
值得一提的是,因“磨喝樂”造型喜人,有不少的同學們圍攏在展柜旁,專注地看它們所展示出的各種形態,有的甚至低聲討論起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關聯。王老師及時對學生說道:“‘磨喝樂’形象是玩偶的起源。宋朝時期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尋常市民家、富室乃至皇家之中,都有‘磨喝樂’。‘磨喝樂’也被用來象征‘團聚’,蓮藕多子象征‘多子多福’,手持蓮的‘磨喝樂’圖像又成為生育禮俗的象征”。其中就有同學表示:“‘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’。以前覺得歷史離我們很遙遠,但今天看到這些文物,尤其是聽到王老師講到古代科技成就時,突然覺得歷史和我們的專業也有了奇妙的聯系”。
——抱蓮童子 參觀結束后,王老師總結道:“博物館不僅是保存歷史的場所,更是啟發思維的課堂。希望同學們能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,思考如何將創新精神融入未來的技術研究中”。
此次大觀博物館之行,不僅拓寬了同學們的視野,更讓他們在歷史與科技的交匯中收獲了新的思考。活動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,師生們共同期待未來更多跨學科的文化交流機會。 作者:開封大學智能制造學院24物聯二班王影影
|